王澍寰,手外科专家。北京市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名誉院长,是我国手外科专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手外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手外科杂志》第一任总编,美国马里兰州手外科中心客座教授,美国手外科学会国际会员。北京市第六,七届政协常委,第八届政协副主席,北京市第十届人大代表。
在国内外手外科领域中,王澍寰院士最早、最系统地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一系列临床研究,并形成特色。1958年创建我国第一个手外科,设计和改进多种治疗和手术方法。1978年编写出版我国第一部《手外科学》。1963年在国内最早开展直径1.0mm的显微血管外科实验研究,获得临床断指再植初步成功,填补空白。1987年发明大网膜轴型皮瓣。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7部,参编专著12部,参加译著6部。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多项。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
王澍寰教授是中国手外科专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为中国手外科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1959年,王澍寰教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手外科,使中国手外科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他创造性地设计和改进了多种手术方法。1963年,王澍寰教授在中国最早开展了直径在1.0 mm以内的显微血管外科实验研究,取得家兔断耳再植成活,并获得临床断指再植初步成功,此项成果于1965年分别在《北京医学》和《中华外科杂志》发表,是这一领域国际上最早的报道。经他精心设计并实施的大网膜轴型皮瓣为中国首创,于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王澍寰教授主编了中国第一部手外科专著——《手外科学》,该书对于手外科理论知识和诊疗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有许多创新,已成为手外科及骨科医生的必读专著。1996年他又主编了《手部损伤的修复》,系统论述了显微外科新技术在手外科的应用。王澍寰教授还与他人合编、合译了13部学术著作,在中国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科技成果奖14项,其中国家发明奖、中国科技大会奖、卫生部级奖5项。又完成了5部学术专著的主编及再版修订。
为了促进中国手外科专业的发展,更好地普及手外科知识和技术,在王澍寰教授的主持和倡导下,1984年成立了中华骨科学会手外科学组,他当选为第一任组长。手外科学组成立后,每年举办一次性手外科学习班,每两年召开一次中国学术会议,为手外科专业的普及和技术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1994年,手外科学组晋级为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王澍寰教授被推选为第一任主任委员。他还是1985年创办的《手外科杂志》的主编,该杂志1993年更名为《中华手外科杂志》,王澍寰教授被推选为第一任总编辑。
王澍寰教授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作风严谨,在培养医学人才方面成绩卓著。他先后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他培养的学生中,仅北京积水潭医院就有4人获得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1992年,王澍寰教授被北京市卫生局授予伯乐奖。
王澍寰院士是中国医学界公认的有突出贡献、学术上有很深造诣的骨科、手外科专家,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学术交流并讲学,为中国手外科及显微外科争得了很多荣誉,被外国友人称为中国手外科之父。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医学部100周年庆典委员会
策划制作维护:北京大学医学部100周年庆典工作办公室
联系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8号 北京大学医学部两办
邮编:1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