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昌孝简介
刘昌孝,男,药学专家,1942年5月出生,湖南省郴州市人,196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专业毕业。现任博士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天津药物研究院研究员、药代与临床药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药物代谢学会常务委员,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及GLP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2003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昌孝同志是我国该交叉学科的带头人和开拓者之一,于1968年在北京医药研究院建立国内第一个药物动力学实验室,1968-1975年间在国内率先对创新的候选药物开展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在1968年创建的药代实验室,在1968-1975年间沈家祥院士组织的创新药物,对获得的候选化合物ZL-29,ZL-53和C9333开展药物动力学研究,为新药进入临床实验提供科学依据。 1980年刘昌孝出版了在"文革"期间完成的国内第一本《药物代谢动力学》专著,这本专著比1981年出版的Gibaldi所著的《药物动力学》的中文版还早一年。 1985年我国实行药品法,对规范我国新药研究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药评价研究中,药效学、药物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水平是制约我国新药研究的瓶颈。国家医药管理局为提高药物动力学研究水平,根据天津药物研究院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学术优势、仪器设备条件优势,以及实行药品法10年来,刘昌孝所领导的实验室对我国药创新药物的物动力学研究的贡献,于1995年建立国内第一个部级药物动力学重点实验。在已鉴定的药代程序中提出模型优化和数据批处理方案,使之应用遍及国内数百单位,被发表在国内外的上千篇论文中采用。
刘昌孝致力于新药研究,承担近30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近百个创新药物的药代研究。获得国家部省成果奖29项次,另获国际奖5项。负责本院新药研究获15个新药证书,参与17个新药证书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210余篇,中英文专著12本。曾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及香港紫荆花医学成就奖,1992年获国务院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