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应禄:打造泌尿外科和男科的“水准原点”
郭应禄:打造泌尿外科和男科的“水准原点”
题记:水准原点是一座由花岗岩砌成的小石屋,曾是计算测量北京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海拔高度最原始的基准点,坐落在北大医院第一住院部院内。历经岁月沧桑,它承载了太多的责任与使命;无论寒来暑往,她都静静地矗立着,与医院一同经历风雨的洗礼,见证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觉得要想成为水准原点,首先要得到大家的公认,成为一个品牌,有了品牌,就能促进医院的发展。原点是一个参照,是一个标准,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要按照标准、按照规范去做,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确立标准!水准原点由谁来定?医院的品牌如何树立?我们怎样回到医学的原点?这要靠我们所有人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家成为医院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才能把我们的医院建设得更好!——节选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在北大医院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梦 想
泌尿外科和男科的水准原点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答案会非常的一致:是在北大,在北大医院。自从1978年北大成立泌尿外科研究所,吴阶平、郭应禄两代院士先后担任所长,创造了了中国泌尿外科史上多个“第一”。可以说,这里是国家泌尿外科专业的顶峰。第一次了解这个专业,是在10年前的《健康报》,其中有一篇文章是对吴阶平和郭应禄院士的专访,题目叫“泌尿外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文中详细介绍了我国泌尿外科的发展史,文章中有郭老师和吴老师的合影,郭老师带着眼镜,显得非常和蔼。作为一名临床医学生,能进入北大泌尿外科这个殿堂,成为郭老的学生,那可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梦想。没想到,我竟然梦想成真。研究生面试的考题我还清晰的记得,由于做了充分的准备,我是用英文回答,大家都很赞赏。面试结束时,我听到了郭老师对其他各位老师说:不错,不错。我对这个场景记忆犹新。从此,我实现了第一个梦想,开始了作为郭老师学生的时代,一晃10多年过去了。可最初面试的场景,每每总想起,郭老师说给我的那句话也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力量。
忙 碌
在郭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在男科和泌尿外科领域摸爬滚打。在这10多年间,自己慢慢长大,从一名本科生变成一名硕士、博士、博士后、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在生活上也变换着角色,结婚,有了儿子,为人夫,为人父,也担负着生活和家庭的责任,明白了很多事情,更领会了郭老师作为泌尿外科领军人物的魅力和风采。与郭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郭老师对发展泌尿外科的贡献太多了,一时也写不完,我想还是以学生的视角,从一些个小小的侧面来展现自己与郭老师的点点滴滴,诉说我所感受到的郭老师的精神的力量。
将才工程
郭老师倡导成立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培训学院,举办泌尿外科将才工程、博士生导师培训班,把人才培养作为重大的战略亲自抓。这对促使中国泌尿外科专业人才的成长,促进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参加者都是来自全国各个省市的泌尿外科和男科领域的博士生导师,我们这些研究生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无论是在英文表达,还是专业思维及学科动向把控等方面,对我们帮助都是巨大的。有的专家说,只有郭老师的学生才有这种机会,在我看来,这样的话不无道理。记得2005年9月,在北京金台饭店举行全国博士生导师培训班时,在闭幕式上,郭老师搀扶着吴老师走进会场,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这掌声是送给两代院士的最好的评价,众多媒体都在用镜头捕捉着这个精彩的时刻。作为这个历史时刻的见证者之一,我对郭老师实施的“将才工程”人才战略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人才,是学科发展的永恒动力,只有通过人才培养,我们才能提高专业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郭老师正是以这种胸襟和气魄,辛勤浇灌着泌尿外科和男科领域的“春色满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在郭老师这位领军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北医的泌尿外科和男科的影响力逐日提升。保持了在专业领域内的领军地位。专业人才茁壮成长。“风云人物”辈出,极大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如朱积川教授、王晓峰教授、辛钟成教授、姜辉教授等,都是男科专业的领军人物。我在博士后出站报告的时候,有幸邀请到了王晓峰和姜辉老师,他们对我的博士后工作结果做了中肯的评价,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些老师,都如郭老师一样,给我们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了很多机会,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尤其是姜辉老师,作为中华男科学会候任主委,北京市男科主委,他倡导成立了北京市男科学会青年委员会,许多从事男科的青年医师加入了该组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年轻人,也只有牢记这些老师们的教诲,好好工作,在专业领域内踏实肯干,多出成绩,报答这些老师们的知遇之恩。
男科中心
2003年起,郭老师审时度势,提出建立男科中心的设想。一方面是对社会上“电线杆”男科规范化的必要,另一方面,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男科成立是必然趋势。郭老师都亲自参与中心的设计规划并协调各方面关系。在这期间,我作为郭老师的研究生,领略了郭老在统筹协调方面的超常智慧及运筹帷幄的决策能力。也只有郭老师,才能统筹协调各方面关系,最后,北京市卫生局下发了关于批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成立男科中心的文件。2005年9月,北大医院男科中心正式开业,这是一个独立的实体机构,亦称泌尿外科四病房,同时,郭老师以男科中心为依托,具体委托辛钟成教授组织国际长城男科论坛,与美国男科学会等国际一流学术团体建立很好的学术交流。目前,男科中心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男科专业人才的培训基地,每年接收来自全国众多男科医生的进修培训;同时,也是对外展示我国男科学科发展的窗口之一,每年接受来自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术访问。
国家研究中心
我所参与的郭老师的另一个重大决策是筹建国家泌尿男生殖系肿瘤研究中心,出于对学科发展方向的精准把握,郭老师提出要建立国家泌尿男生殖系肿瘤研究中心。并且必须建立一个实体机构,以便于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动国家泌尿男生殖系肿瘤疾病的临床诊疗及科学研究。在这个项目申请期间,郭老师运用他的智慧,与市科委,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作为这个项目的参与者之一,我参与了项目材料的报送,跑遍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市发展改革委、中国工程咨询公司等相关部门,在郭老师运筹帷幄下,国家发展改革委投入3000万元,北京市科委及医院都有匹配资金投入。目前,国家泌尿男生殖系肿瘤研究中心已经开始运作,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在该中心揭牌仪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国家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等国家和相关部委领导悉数到场。同时,卫生部泌尿男生殖系肿瘤医疗中心挂靠北大医院。
风 景
生活中,郭老师是爱家的模范,他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爱人的呵护,比一般人都热烈,我觉得可能与郭老师的经历有关吧,因为他在文革中承受了比平常人更多的磨难与艰辛。记得他在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的专访中,曾谈到文革对自己家庭和爱人的影响。可以想象,在那个打倒反动学术权威的年代,哪怕在自己的伴侣受到莫名奇妙的冲击,导致疾病的时候,郭老师仍是保持着乐观,挺直腰杆,乐观的走向前,是多么的不容易。正是这样的境界,才是“大家”的境界,这种坦然和乐观,是让学生们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的旅途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只有保持乐观,学会调适,才能活出精彩。每周二早晨,郭老师到男科中心出诊,师母和郭老师相互搀扶,共同沿着车水马龙的平安大道,慢慢前行,在北海北门转弯的路口,师母会目送郭老师走进医院的大门。二位老人相濡以沫的真情,是一道无比亮丽的风景。
生 日
郭老师胃口好,不挑食,最大的爱好是收藏火柴盒,还喜欢蝴蝶兰。记得2003年他生日的时候,我们几个学生买了盆枝繁叶茂的蝴蝶兰,送给郭老师,他特别高兴。从2004年开始,我们这些学生都会在5月4日(郭老师生日)这一天,在朝阳公园恭王府进行聚会,郭老师今年的生日也是在这里举行的。郭老师说自己是80后,越来越年轻。大家都很开心,也衷心祝愿郭老师健康长寿。每次聚会,郭老师也都特别开心。我想,是他看到亲手缔造的泌尿外科和男科事业后继有人,队伍庞大,而感到的由衷的欣慰吧。记得去年郭老师在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和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简称吴杨奖)第十一届颁奖典礼上说,80岁不老,18岁不小,继续和大家一起快速奔跑!这样的乐观和睿智,博得了满场喝彩。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为祖国更好的工作,这一点,我们得向郭老师好好学习。我们这些学生们有的是血压高,有的是脂肪肝,相比郭老师,我们更需要加强锻炼,调整心态,这样才能为祖国健康工作。
每次生日聚会上,郭老师会与我们畅谈学科的发展规划,还经常会透给我们一些“内部消息”。他是政协委员,代表医疗卫生领域在政协会议上献言献策,记得在8年前的那次生日聚会上,郭老师谈到过民营医院的发展,提出了不能一棍子打死,有需求,就有市场,所以要进行有效引导,合理配置资源,要规范,要加强管理。正源于此,他提出了男科的创新科普工程,加强男科的科普知识普及以及男科的规范化诊疗。这些个理念与当前的政府卫生规划是一致的。特别是2011年北京市卫生局明确提出 加大社会资本办医,民营医院可以评级等这些理念。从这一点上,能看出郭老师的睿智,反映出他出众的敏锐力和判断力,从一定角度讲,也是一种决策能力的体现,更是与时俱进的体现。
四 爱
郭老师提出四爱精神:爱祖国,爱集体,爱专业,爱患者,这也成为北大医院泌尿外科及男科中心的座右铭。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我能体会到这“四爱”的真正含义。就说“爱病人、爱专业”吧,郭老师坚持看门诊,每周一在大门诊出诊,周二到男科中心出诊,我曾陪同郭老师出门诊,他对每一个患者都很尊重,非常的体贴。为了避免患者的麻烦,让患者少走冤枉路,他会亲自写小条,告知患者做啥检查,该怎么走。有时候,他会亲自替患者给别的医生打电话,预约就诊和检查时间。“爱祖国,爱集体”,郭老师更是把推动祖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与责任。 2010年,郭老师获得了医药卫生领域内最高奖即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他把全部的奖金捐献给泌尿外科发展发展基金会。这难道不是爱国爱集体的具体体现吗?
思 索
今年是医学部百年庆典,在这个时刻,作为北医人, 我们扪心自问:自己为北医带来了什么?100年,弹指一挥间,庆典不仅仅是对过去100年的感慨,更是对未来100年北医发展的期待。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必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要先读懂两个关键词。一个关键词是“感恩”。感恩老师们的培养,更感谢北医给我们一个平台,一方施展本领的平台,心怀感恩,才能明白回馈,懂得报答,所以第二个关键词就是“责任”。要回馈,要报答,那就要担起责任,把岗位职责牢牢地扛起来。如果每一个北医人有这种气概,实现创建一流大学的目标指日可待。自己的存在为北医带来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朋友了,找到答案了吗?其实答案就在我这些文字里。在100年风雨历程里,在郭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让我们心怀感恩,扛起责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这个问题做出一个完美的解答。
结束语: 从背阴胡同到平安大街
在北大医院第一住院部,有一个水准原点,天外云卷云舒,风云变幻,而这个原点每天都静静矗立在那里。阳光灿烂的五月,北大医院新门诊楼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刘玉村院长带领北大医院全体员工共同奋斗的结果,我对新门诊楼开业典礼的记录短片记忆颇深。这个短片的题目是:从背阴胡同到平安大街,题目是刘院长亲自选定的。新门诊楼的落成,让北大医院拥有了与地位相称的“门脸”,而其重要意义觉不仅仅如此。90多年前,北大医院诞生在背阴胡同,近一个世纪来,我们走向车水马龙的平安大道。一个世纪的风雨,匆匆而过。我们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北医这个坚实的依靠,让我们心怀感恩,扛起责任,努力发展学科,打造学科的水准原点,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的医学水准原点,北大人责无旁贷,我们只争朝夕。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男科 陈亮